骆宾王为何在狱中咏蝉?
“西陆蝉声唱,南冠客思深”,这首《在狱咏蝉》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在狱中所作。当时41岁的骆宾王因直言进谏被诬陷贪污,关押在大理寺。监狱中听到秋蝉鸣叫,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传世名篇。一个忠臣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?他又是怎样通过咏蝉来表达内心的愤懑与不屈?
骆宾王年轻时做过小官,后来被贬边疆,写下不少边塞诗。唐高宗仪凤三年(678年),他被调回长安任侍御史。当时唐高宗李治患病,武则天趁机揽权。作为监察官员,骆宾王屡次上书反对武则天专权,结局被人诬陷贪污而下狱。这段经历,正是《在狱咏蝉》的创作背景。
诗中蝉与人怎样巧妙呼应?
《在狱咏蝉》全诗八句,句句写蝉,却又句句写人。首联”西陆蝉声唱,南冠客思深”中,”西陆”指秋天,”南冠”借指囚徒。秋蝉的鸣叫引发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,这种”以蝉引人”的手法在中国古诗中被称为”起兴”。
颔联”不堪玄鬓影,来对白头吟”更是精妙。诗人看到蝉的黑翼,联想到自己斑白的头发,不禁悲从中来。这里借用卓文君《白头吟》的典故,暗喻朝廷辜负了他的忠诚。就像司马相如辜负卓文君一样,朝廷也辜负了骆宾王的一片赤诚之心。
诗中怎样表达有志难伸的困境?
颈联”露重飞难进,风多响易沉”表面写蝉在秋露中难以高飞,在秋风中鸣声易被淹没,实则暗喻诗人仕途受阻、言论被压制的处境。蝉的困境就是诗人的困境,二者融为一体,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。
尾联”无人信高洁,谁为表予心”更是直抒胸臆。蝉虽高洁,却无人相信;诗人虽清白,却无人领会。这种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冤屈无处申诉的悲愤,通过咏蝉表现得淋漓尽致。骆宾王在狱中写下这首诗,既是对自身遭遇的控诉,也是对理想破灭的哀叹。
骆宾王最终找到知音了吗?
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。684年,武则天废唐中宗临朝称制,徐尽职在扬州起兵讨伐。骆宾王写下著名的《为徐尽职讨武曌檄》,据说武则天读后不但没生气,反而感叹:”骆宾王这么有才,却没得到重用,这是当朝宰相的失误啊!”命人寻找骆宾王。可惜徐尽职兵败,骆宾王下落成谜,有人说他死于乱军,也有人说他出家为僧。
骆宾王的一生,正如他小编认为‘在狱咏蝉’里面所写,是”露重飞难进,风多响易沉”的诚实写照。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一个忠臣的悲愤,更成为千古文人志士遭遇不公时的心灵共鸣。时至今日,当我们读到”无人信高洁,谁为表予心”时,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孤愤与坚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