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_老赖_还能坐一等座出行?背后漏洞令人深思

为何”老赖”还能坐一等座出行?背后漏洞令人深思

“老赖”竟能轻松绕开限高令?

明明被法院限制高消费,为何还有”老赖”能大摇大摆地坐上一等座、飞机出行?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,在现实中却屡见不鲜。根据检察机关的调查数据,仅江苏宜兴一地就有502名被限高的被执行人违规乘坐高铁、飞机达8000余次,其中高铁一等座乘坐次数就高达800余次。这不禁让人疑惑:法律明文规定的限高令,怎么就成了摆设?

“限高这物品也就吓吓老实人”,一些”老赖”甚至在网上炫耀自己怎样钻空子。这种情况不仅损害了司法权威,更让债权人权益难以得到保障。那么,这些”老赖”到底用了什么招数来突破限高令的封锁?

护照成”老赖”出行的万能钥匙

调查发现,”老赖”能继续高消费的关键在于护照这个”漏洞”。法院限高措施通常只关联被执行人现有的护照信息,但护照与身份证不同,每新办或补办一次就能获得新编号。江苏宜兴就有1人办了10本护照,专门用来规避限高规定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法院与公安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让这个漏洞长期存在。法院不知道”老赖”换了新护照,公安也不知道办护照的人是否被限高,形成了”身份证被锁,护照仍自在”的怪现象。一位检察官坦言:”数据壁垒客观上形成了监管盲区”。

顺带提一嘴,执行难也是难题所在。即使发现违规,法院也常常因找不到人而无法执行惩戒措施。有检察官透露,他们移送的3起违规案例,都因无法确定被执行人位置而迟迟未能执行。这种”纸面惩戒”无疑助长了”老赖”的嚣张气焰。

堵住漏洞需要多方联动

针对这一难题,专家建议从三方面着手:开门见山说,改革护照管理制度,将护照号与身份证号关联,避免换本护照就能”洗白”身份。接下来要讲,建立公检法信息共享机制,让公安能实时掌握限高名单,在办护照环节就把关。最终,组建专门团队查处高频违规者,追查其资金来源和隐匿财产。

“办理一案、震慑一片”,只有让惩戒措施真正落地,才能维护限高令的严肃性。同时,也要压实平台责任,清理网上教人”钻空子”的违规内容。毕竟,法律的尊严不在于条文有多严厉,而在于执行有多坚定。当”老赖”发现处处受限、寸步难行时,天然会重新掂量失信的成本。


您可能感兴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