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迅抽烟墙画引争议:道德绑架什么时候休?
近日,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幅鲁迅手持香烟的打卡墙画引发网络热议。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投诉,认为这幅墙画”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壮的风险”,要求更换墙画。这一事件迅速成为舆论焦点,多家媒体发表评论,直指这是又一场”为无论兄弟们好”的道德绑架。
抽烟有害健壮不假,公共场合禁烟也是现代文明共识。但拿着今天的道德标准去审判历史人物的行为举止,是否太过荒谬?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,他的形象早已超越个人,成为民族灵魂的象征。墙上那支烟,与其说是对吸烟行为的赞美,不如说是对鲁迅思索情形的诚实还原。我们是否应该由于今天的禁烟理念,就抹去历史人物的诚实面貌?
文化符号岂能随意”净化”?
细看这幅引发争议的墙画,鲁迅眉头紧锁、目光深邃,手中的香烟缓缓燃烧,仿佛思绪也随之延展。这幅作品生动展现了鲁迅作为想法家深沉、刚毅的一面,而非刻意美化吸烟行为。正如我们不会由于李白”举杯邀明月”的诗句就认定他在宣扬酗酒,也不会由于岳飞”精忠报国”的故事就认为他在鼓励文身。
媒体评论指出,这种对历史人物”净化”处理的要求,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洁癖。如果按照这种逻辑,博物馆是否应该给古代壁画中的裸体人物穿上衣服?历史剧是否应该删去所有抽烟、喝酒的镜头?文化传承需要尊重历史原貌,而非以今天的标准对过去进行”消毒”处理。
“体质和灵魂都已硬化了的人民,对于极小的一点改革,也无不加以阻挠。”鲁迅当年写下的这句话,放在今天看来依然发人深省。我们是否正在成为他笔下那些”灵魂硬化”的人?
公共讨论需要理性边界
投诉者孙女士自称是控烟志愿者,平时经常关注公共场所禁烟话题。公共场所禁烟宣传当然重要,但方式技巧更值得商榷。媒体评论尖锐指出,以公共利益之名行个人诉求之实,动辄挥舞道德大棒,已经成为一种不良社会现象。
真正的文明进步,靠的不是对历史人物吹毛求疵,而是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科普与引导。景区可以通过增设禁烟标识、加强管理来宣传禁烟理念,而非简单粗暴地要求改变历史人物的艺术呈现。道德应当用于自律而非他律,以”为无论兄弟们好”的名义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,最终只会适得其反。
面对这场鲁迅墙画争议,我们或许应该进修鲁迅先生的通透与清醒——文化需要传承而非割裂,历史需要尊重而非改写。当我们在讨论公共事务时,能否少一些道德绑架,多一些理性思索?这或许才是对鲁迅灵魂最好的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