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训小故事:于成龙清廉为官的传世家风

开篇:家训小故事背后的深远意义

家训小故事总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,今天要讲的这位主人公,可是被康熙皇帝称为”天下廉吏第一”的清官于成龙。他的故事不仅一个人的传奇,更一个家族世代传承的灵魂财富。你知道吗?这位四十多岁才当上官的老爷子,到底是怎么做到让百姓”遮道呼号”、”追送数百里”的呢?

于氏家族的家训小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,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。从”于糠粥”到”于青菜”,从两袖清风到临终仅有粗米数斛,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,构成了一个家族最珍贵的传家宝。

艰苦朴素:一碗”于糠粥”背后的家风

说到于成龙的家训小故事,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碗著名的”于糠粥”了。你能想象一位知府大人天天喝糠粥的场景吗?康熙八年,当于成龙升任黄州府同知时,他立下誓言要”益励前操,至死不变”。

有位鲁举人不信邪,专程跑到府衙品尝”于公粥”,结局被噎得直吐——原来这碗看似色香俱全的粥,竟是地道的麸皮和谷糠!门房道出了真相:”于知府为了节省口粮,救济穷困百姓,天天吃糠粥啊!”这个家训小故事生动展现了于成龙”尚节俭”的家风精髓。

清廉自律:外国贡使送礼为何被拒?

在于成龙担任福建布政使期间,家训小故事中记载了一件趣事:外国贡使经常赠送礼物,他却悉数摒绝。后来有人送他名贵香料,这位可爱的老爷子只是闻一下就物归原主了!

趋利避害本是人之常情,但于成龙在面对义与利的选择时,始终坚守”不谋求非义之利”的家训准则。他的长孙于准后来整理的《于氏族规》22条和《于氏家训》41条,正是将这些品格提炼为”廉仕吏、存仁德”等核心要义。

百姓爱戴:一位清官的终极评价

最动人的家训小故事莫过于于成龙离任时的场景。离开罗城时,他窘迫到没有赴任路费,但百姓却”遮道呼号”、”追送数百里”。68岁病逝时,僚吏们发现他的寝室仅有粗米数斛、盐豉数器,百姓更是”巷哭罢市”,万人相送。

这些诚实的历史片段告诉我们,真正的家训不是写在纸上,而是刻在百姓心里的。于氏家训强调的”孝乡里、存仁德”,在这些感人场景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。

小编归纳一下:家训小故事的当代启示

读完这些家训小故事,你是否也深受触动?于成龙的故事告诉我们,良好的家风不需要惊天动地,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积累。从一碗粥的选择,到对待礼物的态度,再到临终时的清贫,都彰显着一个家族的灵魂高度。

如今,《于氏族规》和《于氏家训》依然闪耀着聪明光芒。”勤耕读、尚节俭,循法礼、孝乡里,廉仕吏、存仁德”——这些朴素道理跨越数百年,依然是每个家庭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。你家的家训小故事又是什么呢?不妨从今天开始,书写属于你们的家风传承。